[分享翻譯] TRAINING DAY: KEL

KEL

KEL,塗鴉史上傳奇人物之一,在紐約市出生長大,在Dondi、Futura2000、Crash等人活躍的70年代塗鴉運動,KEL也是當時的風格領航員之一,並出演塗鴉/Hip hop文化的經典紀錄片「Style Wars」。

他的風格與技巧即使在近五十年的後今天來看,依然令人望塵莫及。 本次Mess-age非常榮幸,能分享來自嘻關節的Y1h翻譯的這篇好文章,帶大家看看KEL的火車故事,與對塗鴉運動的思維:

繼續閱讀 “[分享翻譯] TRAINING DAY: KEL"

[分享翻譯] Training day: Skeme (下)


Training day: Skeme 

本篇摘錄了 Training day這本討論塗鴉在火車時代與今日塗鴉現象的書,距離上集釋出過了兩年後,我們的電台終於有了YIH這名生力軍的加入,終於可以繼續完成這個需要花點時間編輯的小企劃。

當中被稱為「3 Yard king」的Skeme,有看過紀錄片Style Wars的人應該不陌生,而他的作品「Crime in the city」在紀錄片中秀出來的那一刻可說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橋段。Skeme在本篇文章中分享了如何接觸塗鴉以及當年塗鴉發展現象的故事。

繼續閱讀 “[分享翻譯] Training day: Skeme (下)"

【翻譯整理】影像狙擊手—塗鴉攝影師

塗鴉發展至今40多年,媒體傳播形式也歷經了好幾個時代的演變。
從費城到紐約,從在社區塗鴉、簽下名字,名字到了地鐵裡面、再到車廂外面。
讓整個城市的人都知道你的Tag。
上了報紙、新聞,傳播到美國各地。
雜誌、刊物、攝影集、紀錄片,這個文化的故事就這樣在全世界傳開。
大家開始知道哪些團體、哪些人物,誰跟誰有牛肉,但有可能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故事。

來到網路時代,大家在Artcrime上可以看到塗鴉在世界各地的發展。
也可以看到塗鴉寫手們開始架網站,那時實體刊物仍持續流行著,除了有塗鴉紐約地鐵的車廂之外的那幾本之外,開始能在其他刊物上,看到塗鴉長在各式各樣的車廂上。

在手機網路、社交媒體出現之後,現代塗鴉最大的傳媒已經是Instagram——這個以圖片為主的社群網站,大多數的塗鴉人已經不用再透過那些以第三人稱的媒體來介紹自己,甚至可以在這裡直接和其他國家的寫手互動、訊息。

塗鴉的影像傳播,從最一開始透過攝影師的底片相機、洗出照片、排版、出版、印刷,然後用各種管道傳出去(當然大家也要得到購買刊物的管道)。

到現在人人一支能拍照的手機,在Instagram一秒上傳,並且在瞬間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回饋。

無論是哪個年代的塗鴉人都知道,塗鴉不可能像其他藝術品一般,將畫在外面的作品永久保留,要讓大家知道自己的風格和名字,就是不能停下來的寫、畫。一個在外面的作品有可能花幾分鐘,到幾小時、幾天的時間完成,但也有可能在幾小時、幾天之內就被覆蓋,影像紀錄對於哪個年代的塗鴉而言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

那現在網路那麼發達,是不是也可以完全不用管畫圖地點,找你家後院的牆,也能把自己的Style和名字傳出去呢?今天先不談這個現象(汗😓),在塗鴉文化發展的初期 — 那個影像得來不易的年代,有幾位研究街頭藝術、塗鴉的專業攝影師,將那些可能壽命只有幾個小時的塗鴉作品完整記錄下來,一瞬成永恆,這些作品紀錄,大大的影響了全世界的塗鴉文化,沒有他們,這些作品只會成為一個都市傳說,大家只能憑著模糊的記憶敘述這段歷史。

市面上出版了許多關於紐約地鐵塗鴉時期的經典攝影集,也奠定了塗鴉文化的基礎。本篇轉載了149st網站整理的幾位歷史上經典的影像狙擊手,再作補充翻譯整理:

繼續閱讀 “【翻譯整理】影像狙擊手—塗鴉攝影師"

【翻譯分享】 史上第一個塗鴉者 Cornbread

image


Darryl McCray,a.k.a “CORNBREAD” 為Hiphop文化之幕後先驅之一,他早在1967年的費城就把名字簽到牆上,但他萬萬沒想到這種行為會成為擴展到全世界的街頭文化, 不可小看這個男人對世界的影響力。

“首次塗鴉是我十歲那年在少年院的大廳,我的名字來自廚師“Swanson"先生,他應該覺得我是個白目,因為我跑到廚房硬要說他菜單上有玉米麵包,他真的被這屢次的行為惹惱了,有天他抓著我的衣服把我扔向輔導員並說:"叫這玉米麵包(Cornbread)滾出我的廚房,他是個屁塞仔!” ,從此之後大家都拿這名字來取笑我,但我不那麼想,我喜歡這個名字。

當我回到我的單位上,我開始把"Cornbread"這名字寫在我的衣服後頭,而大家也用這名字來稱呼我,我開始在少年院四周、書上、房間、會客室、每個角落寫下這個名字,現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誰了!

我也受到粉多幫派份子的尊敬,因為我會幫他們寫情書給女友。後來我被招待到他們社區,一起喝酒。之後他們會讓我在他們的勢力範圍Write,這就是我在1967年開始在街頭塗鴉的經過。

image

在這之後我在學校遇見一位叫"Cynthia"的女孩,我超喜歡她,我每天都從學校走到他家因為我想成為她男友,於是我開始在社區四周寫下"Cornbread loves Cynthia",但他不知道"Cornbread"和我是同一人,他只知道我叫"Darryl",得知這點讓我心頭一震,因為"Cornbread"似乎比起我本人更能引起她的注意。

幾個月後的某天,她發現了我的課本上寫著"Cornbread loves Cynthia",她總算意識到了我是誰。

我們墜入情網,但當時我們還年輕,他的父母並不同意這樁事,他們認為我只是個來自街頭,只能求得獨善其身的小屁孩,他們認為自己女兒能有更好的選擇。於是我們結束了這段短暫的關係。

當她轉到其他學校並搬離我們社區,我也停止再寫"Cornbread loves Cynthia"了,我又開始寫著"Cornbread",我還是時常見到Cynthia,她依然是我很好的朋友。



最後:塗鴉傳遍世界各地



在塗鴉行動兩年後,我成為了世界首位現代塗鴉藝術家,在我之前是沒人真正的把名字寫在牆上,1969年時,我看見了其它人的名字出現在牆上,他們想做我之前做過的那種臭事,因為當時的我出現在報紙、電台、雜誌,我受到很多媒體的宣傳,那些傢伙心想「如果你光靠在牆上寫名字就能這樣,那我們也行!」,於是下一年成千上萬的人加入了Wall writer的行列。到了1972年已經有數以萬計的Writers! 這現象從費城傳到紐約、再傳到芝加哥。

–我真的很在意有人謠傳我被槍殺的這檔事,那天的確有人掛掉,但其實那個人是我朋友"Cornelius",大家都叫他"Corn for short",當他在街頭腦袋開花時,人們圍著高喊"Corn got shot, Corn is DEAD!!“,這趴被現場的記者聽到,便以為那是我。(註:於是Cornbread已死的消息便被刊在頭版),我知道接下來不做些什麼特別的事,我的名字將會像那傢伙一樣被埋葬。

之後我闖入了費城動物園,噴了"Cornbread Lives"的字樣在大象上,還不止這樣,我還寫在警車上,水稻車上,30層樓高的摩天樓,以及Jackson 5的私家噴射機。–我十七歲時停止了在牆上的創作,當時我已經幹這事幹了七年,我不知道這一切會像野火般蔓延,之後我的人生耗在毒品上好幾年,那期間,我的兒子遭到殺害,我親眼目擊兩個傢伙讓我兒子腦袋開花,這事使我更加消沉,更加沉浸在毒品中,我無法面對我的人生"到底是怎麼回事啊"的現實,一切使我越陷越深。 

我的名聲一直大過於實際上的我,人們也許會說:你應該去好來烏的!,我實在是對我目前的行為走向感到尷尬,所以我停止對人們解釋我的這些鳥事,直到我意識到:再這樣下去我將死於毒癮!這時我開始想要去改變,我做了許多反省,我請求上帝的幫助,我問祂:為什麼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!然後我聽到一個聲音在我耳邊傳出:「Clean yourself for 30 days」我真的去戒毒所報到,住了30天,並Clean的出來,這一切是四年前的事了,我也從此不再回頭。

image

 Darrly McCray現在在費城成為了一名社工。

–完

後記:雖然Cornbread帶起了這股風潮,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大富大貴,或是聲名遠播,他的生涯很早就結束了,塗鴉也只停留在Tag的形式。

他留下了他的故事,在塗鴉人的傳說中。

原文:
http://www.theoriginators.com/cornbread-the-1st-graffiti-writer-words-by-david-cane/

[翻譯分享] 紐約之王 ”JA ONE” (上+中)

image

如果您瞭解塗鴉中Bombing的文化,你不能不知道JA這個當時在紐約惡名昭彰的人物。在塗鴉創作的領域中,個性反應出這個名字出現在街頭的作風。

有些人喜歡獨自完成完整的大作,或是和朋友合力創作。有些人則喜歡在半夜行動,讓白天上班的人們能夠看到他們的名字。而在80年代的紐約,由於當局對待塗鴉著政策強硬,出現了更多Bomber,這反而讓局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。

就如同現今的虛擬遊戲一般,當時塗鴉也是讓人沈溺其中的遊戲,遊戲一定少不了瘋狂玩家—他們用盡生命的一切投入在這個遊戲當中,無法自拔,甚至分不清現實與虛擬。

JA便是當時家喻戶曉的玩家之一。

繼續閱讀 “[翻譯分享] 紐約之王 ”JA ONE” (上+中)"

[分享翻譯] Training day: Skeme (上)

Training day: Skeme 

本篇摘錄了 Training day這本討論塗鴉在火車時代與今日塗鴉現象的書,當中被稱為「3 Yard king」的Skeme,有看過紀錄片Style Wars的人應該不陌生,而他的作品「Crime in the city」在紀錄片中秀出來的那一刻可說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橋段。Skeme在本篇文章中分享了如何接觸塗鴉以及當年塗鴉發展現象的故事。


繼續閱讀 “[分享翻譯] Training day: Skeme (上)"

[分享翻譯] Ignorant style


文/ FASO 2018

去年年底,一位法國朋友CHOW來到高雄,小時候在台灣出生的他也算是半個台灣人,正好我們有個聚會,便一起寫寫名字、聊聊天。

image

 (左—CHOW和他的朋友,右—SAME、YU)

只見他和幾個夥伴完全沒有思考,抓著PP和原廠噴頭,便對空白的牆面直覺性的Outline,有些也不做填色,構圖的方式也不像是老手,但完成之後卻又有種說不出的粗糙感。

繼續閱讀 “[分享翻譯] Ignorant style"

塗鴉工具大集合1

(Tag Town書上一頁)
(How We Do – A Look Into The World Of Markers書上一頁)

Tag這個行為,是塗鴉的初衷和起源,在所謂"專業塗鴉工具"問世前,塗鴉Writer們便無所不用其極,利用身邊的各種工具把能代表自己的名字寫在各個意想不到的角落。

稍微研究之後,才發現所謂"專業塗鴉用具",只不過是依照那些塗鴉先鋒,帶著實驗的精神,用遍了賣場中各式各樣能填充墨水的容器、能畫出各種筆觸的筆頭,調和各種墨水顏料,這些數十年來的經驗,大致整理出的懶人工具。
一切都是靠著土炮精神,用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出來的。

這期和大家分享,大致上常見的一些Tag工具。

繼續閱讀 “塗鴉工具大集合1″

【翻譯分享】Lady Pink 訪談摘錄

Lady Pink 從1979年開始他的塗鴉生涯,和一些塗鴉傳奇人物像Daze、Lee和Futura一樣,都是從地下鐵的tagging開始的。Pink的發展路線又更為獨特。我們藉由這次的摘錄訪談,更能了解到他對塗鴉發展至今的看法,以及關於他所見的歷史,和對藝術的見解。

繼續閱讀 “【翻譯分享】Lady Pink 訪談摘錄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