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翻譯整理】影像狙擊手—塗鴉攝影師

塗鴉發展至今40多年,媒體傳播形式也歷經了好幾個時代的演變。
從費城到紐約,從在社區塗鴉、簽下名字,名字到了地鐵裡面、再到車廂外面。
讓整個城市的人都知道你的Tag。
上了報紙、新聞,傳播到美國各地。
雜誌、刊物、攝影集、紀錄片,這個文化的故事就這樣在全世界傳開。
大家開始知道哪些團體、哪些人物,誰跟誰有牛肉,但有可能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故事。

來到網路時代,大家在Artcrime上可以看到塗鴉在世界各地的發展。
也可以看到塗鴉寫手們開始架網站,那時實體刊物仍持續流行著,除了有塗鴉紐約地鐵的車廂之外的那幾本之外,開始能在其他刊物上,看到塗鴉長在各式各樣的車廂上。

在手機網路、社交媒體出現之後,現代塗鴉最大的傳媒已經是Instagram——這個以圖片為主的社群網站,大多數的塗鴉人已經不用再透過那些以第三人稱的媒體來介紹自己,甚至可以在這裡直接和其他國家的寫手互動、訊息。

塗鴉的影像傳播,從最一開始透過攝影師的底片相機、洗出照片、排版、出版、印刷,然後用各種管道傳出去(當然大家也要得到購買刊物的管道)。

到現在人人一支能拍照的手機,在Instagram一秒上傳,並且在瞬間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回饋。

無論是哪個年代的塗鴉人都知道,塗鴉不可能像其他藝術品一般,將畫在外面的作品永久保留,要讓大家知道自己的風格和名字,就是不能停下來的寫、畫。一個在外面的作品有可能花幾分鐘,到幾小時、幾天的時間完成,但也有可能在幾小時、幾天之內就被覆蓋,影像紀錄對於哪個年代的塗鴉而言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

那現在網路那麼發達,是不是也可以完全不用管畫圖地點,找你家後院的牆,也能把自己的Style和名字傳出去呢?今天先不談這個現象(汗😓),在塗鴉文化發展的初期 — 那個影像得來不易的年代,有幾位研究街頭藝術、塗鴉的專業攝影師,將那些可能壽命只有幾個小時的塗鴉作品完整記錄下來,一瞬成永恆,這些作品紀錄,大大的影響了全世界的塗鴉文化,沒有他們,這些作品只會成為一個都市傳說,大家只能憑著模糊的記憶敘述這段歷史。

市面上出版了許多關於紐約地鐵塗鴉時期的經典攝影集,也奠定了塗鴉文化的基礎。本篇轉載了149st網站整理的幾位歷史上經典的影像狙擊手,再作補充翻譯整理:

By Jon Narr



1970年至1989年,那個紐約地鐵塗鴉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,也是大眾接觸塗鴉的管道,在那段期間的作品,奠定了塗鴉文化的基礎。但塗鴉作品的壽命,甚至可能都只有幾個小時,除了被當局清理之外,也會有其他的寫手覆蓋新圖的現象。而藝術家本身所做的作品記錄通常質量很差,主要是使用傻瓜相機拍攝。

社會風氣之下大眾認知的塗鴉,只是青年誤入歧途的象徵之一。 有少數幾位專業攝影師、影像紀錄者,意識到了塗鴉運動的藝術性和社會意義。

他們每位都用各自的方式保存了塗鴉影像,共同努力保留了塗鴉藝術史的重要視覺記錄。
他們的紀錄文獻保存了這個文化,也對塗鴉文化的發展有了極大的貢獻。


Henry Chalfant

亨利 查爾凡特

HENRY CHALFANT – 攝影師/製片人
(1940-)


代表作:電影Style Wars、攝影集Subway Art、Spraycan Art等

畢業於史丹佛大學(主修古典希臘語),70年代在紐約從事雕刻創作,後來轉向研究電影和攝影。
在1970年代中期開始拍攝地鐵塗鴉,並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。 在他拍攝的這段時間裡,紐約市的地鐵塗鴉達到了創造力最巔峰的時期,整個塗鴉文化已經成形。 他為LEE,DONDI,SKEME,SEEN和BLADE等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拍攝了照片。

Chalfant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拍攝地鐵列車的獨門技法。 當拍攝對象(火車)移動時,相機固定位置,讓膠卷自動拍攝,最後由多個影格連結建構成為完整列車照片,可以看到他拍攝的照片是能完整顯示作品的細節。 該技術已成為國際上拍攝「火車照片」的標準技法之一。

Henry Chalfant展覽——1980 即是完全展出80年代完整的塗鴉列車攝影集

Chalfant在紐約的塗鴉界廣為人知,並受到尊重。 他從事雕刻工作的SOHO工作室,成為了那時代寫手的沙龍。 Chalfant經常邀請寫手們觀看他的作品照片。 它很快成為塗鴉社群中的著名場所,可以經常看到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團隊的塗鴉寫手,同時在某個下午出現在他的工作室。

Chalfant對塗鴉文化有非常大的貢獻,主催了對噴漆藝術三個最有影響力的作品——

首先是他與Martha Cooper合著的《Subway Art》(1984)和與導演Tony Silve合拍的電影《 Style Wars》(1983)。 這本書和電影,完整捕捉了紐約市最流行的噴罐藝術文化。

感謝 Black提供影片、Jacky翻譯字幕,感謝前輩們對這支經典影片翻譯的貢獻 🙏

1987年,與 Jalf Prigoff等人合著了《Spraycan Art》。 Spraycan Art記錄了噴罐藝術的全球擴張,這些記錄工作中的每一項,都受到了國際塗鴉界的擁護。 它們已成為全世界塗鴉藝術運動的文化藍圖。

Chalfant的照片已在國際上展出。 他曾在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等機構講授塗鴉主題。

他對Hiphop文化紀錄的貢獻不言可喻,所有的作品都是塗鴉圈十分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

Martha Cooper

瑪莎·庫珀

Martha Cooper – 攝影記者

(1943-)

代表作:電影Style Wars,攝影集Subway Art、R.I.P.: Memorial Wall Art、Hip Hop File等等。

Martha Cooper是一名攝影記者,專門研究藝術和人類學。她是少數在70到80年代有條不紊地記錄下地鐵塗鴉的攝影師之一。她廣泛的紀錄了塗鴉作品們,當然也有對塗鴉圈許多重要的作品概括其中。

她親身沈浸在這個文化之中,看到的視野便和其他同門的攝影師不同。大多數攝影師都專注於記錄塗鴉作品,並不一定會拍攝到周圍環境。 她的方法是將作品拍攝在完整的背景與環境之下。 她花了幾年的時間在犯罪率極高的南布朗克斯(South Bronx)拍攝空曠地段的高架地鐵線路。她捕捉了紐約的城市衰興衰;他的視野能夠更全面的理解這些作品和文化背景。

Martha cooper絕版攝影集——Street Play 紀錄了Bronx小孩們的街頭遊戲

她贏得了塗鴉社群之中一些最受尊敬的藝術家的信任,例如DONDI,DURO,LADY PINK等。這種信心使她有機會記錄許多地鐵塗鴉的創作過程。冒著巨大的風險,Cooper陪同寫手們去列車機廠創作,並捕捉了噴罐藝術史上許多重要的時刻。

Martha拍下傳奇塗鴉人DONDI(R.I.P.)這張照片十分經典
Herny Chalfant & Martha Cooper —— Subway Art 25週年紀念版

Cooper與Henry Chalfant於1984年共同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《Subway Art》在圈內被認為是全球噴罐藝術運動的催化劑,為了塗鴉文化建構了基礎。

1994年,她與Joseph Sciorra 合著了《R.I.P.: Memorial Wall Art》記載了各地的紀念牆。

她的攝影作品除了塗鴉之外,也涵蓋了各種主題,出現在包括《國家地理》在內的全球無數出版物中。 她的作品已在紐約市博物館和惠特尼博物館展出。

We * B-Girlz 紀錄B-Girlz的攝影集

Subway art
這本書記載了許多經典的名場面

延伸閱讀:你該認識的B-Girl教母:Martha Cooper


Ernie Paniccioli

厄尼·潘尼喬利

(1947-)

Ernie Paniccioli 在1970年代中期開始拍攝嘻哈文化。他最初的拍攝重點是噴罐藝術。也記錄了嘻哈文化的其他元素,包括MCing,B-Boying,DJ和穿著時尚。

Paniccioli在塗鴉、噴罐藝術攝影師中,佔有獨特的位置。正當其他攝影師將主要注意力放在地鐵上的畫作,而Paniccioli則直接涉足了誕Hip Hop誕生的社區。一般來說,寫手們在攻佔地鐵之前,會先在牆壁上練習他們的技巧。 Paniccioli記錄了許多藝術家在過渡階段的作品;以及許多才華橫溢,但尚未踏上地鐵塗鴉之路的藝術家。

Paniccioli可能是將80年紐約“街頭寫手”作品收藏最全面的攝影師。他對Hip Hop進行記錄的承諾使他成為了Word Up!雜誌的首席攝影師。該雜誌於1987年發行。

他的作品曾在The New York Times, Life Magazine, Time, Vibe, Rolling Stone, The Source 等許多出版物上發表過。他的照片在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和搖滾名人堂展出。他拍攝了無數的嘻哈明星,包括Public Enemy, 以及已故的 Big Pun (christopher Rios)。 Paniccioli的作品出現在Harper Collins的著作《Who Shot Ya?.》中。

Ernie Paniccioli 的攝影集 Hip hop at the end of the world

與Ernie Paniccioli 熟識的台灣品牌O’WEAR,出產過許多本人授權的照片合作商品

延伸閱讀:Ernie Paniccioli的镜头,是Hiphop黄金岁月的眼睛


JAMES PRIGOFF

詹姆士 畢戈夫(1927-2021)

JAMES PRIGOFF-攝影師/藝術家

James Prigoff 是世界級研究壁畫的作家,攝影師和講師。

除了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之外,在田徑運動也有許多優良的表現。甚至在60年代拿過七次壁網球國家冠軍。他是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噴罐藝術攝影師之一。

他於60年代後期開始在世界各地拍攝壁畫。這個興趣最終將他帶到了塗鴉領域。在世界各地拍攝了無數的塗鴉、壁畫作品。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Prigoff見證了美國和海外的國外的許多噴罐藝術運動(從文化萌芽時期開始)。

Spraycan Art —— 有別於Subway Art主要紀錄紐約火車塗鴉 這本記錄世界各地在塗鴉萌芽時期的牆面塗鴉

他所拍攝的許多經典照片,出現在他與攝影師Henry Chalfant合著之1987年出版的《Spraycan Art》一書中,他與攝影師Henry Chalfant合著。這本書在塗鴉世界的地位與電影《Wild Style》和《Style Wars》以及《Subway Art》一書相同,引發了全球噴罐藝術運動的興起。在塗鴉圈,Prigoff得到了廣泛的尊重。他與許多塗鴉寫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,這使他獲得了圈子以外的人通常無法獲得的觀點。

Prigoff的龐大照片資料庫中,包括藝術家LEE Quinones(紐約),SEEN(紐約),MODE 2(法國),BANDO(法國),SHOE和DELTA(阿姆斯特丹),DZINE(芝加哥),TWIST(舊金山)的重要作品, Rough,STYLO和PART 2(英國),LOOMIT(德國),DREAM(RIP-奧克蘭),HEX和SLICK(洛杉磯)和DIZNEY(舊金山和哈林,紐約)等等。

除了在舊金山灣區的廣播和電視節目中,他還曾在許多博物館和教育機構演講,包括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,溫哥華美術館和史丹佛大學。

他與Robin Dunitz合著了《Painting the Towns- Murals of California and Walls of Heritage》《Walls of Pride-History of African American Murals 》。他很高興將BLADE,NOC,KASE 2,QUIK,A-ONE,Vulcan,SPON,E-ZONE和DIZNEY的作品納入這些廣受好評的書中。Prigoff積極拍攝公共藝術,直到他今年離開人世。

2019 Beyond the street展覽 依然活躍

James Prigoff & Henry Chalfant

延伸閱讀:Q & A with James Prigoff


Jack Stewart

傑克·史都華 (1927-2005)

JACK STEWART-攝影師/歷史學家


從1971年到1974年,地鐵塗鴉處於最具革命性的階段。所有重大創新都在此期間發生。
「塗鴉」這個名稱對大眾的認知,從單純的簽名,已經演變為是有許多顏色的字母,並帶有插圖和各種圖形元素。

紐約地鐵的外觀,產生了巨大變化,引起整個城市和全世界的關注,但STEWART可能是唯一有系統地觀察和記錄現象的攝影師。他捕捉到了塗鴉藝術發展的最重要階段。他的文獻資料是世界上該時期最全面的照片集。STEWART在1970年代後期持續的拍攝地鐵。

他是塗鴉歷史上公認的權威。他進行了世界上最深入的塗鴉研究之一。在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世界塗鴉歷史背景下研究塗鴉藝術。

斯圖爾特發表了許多關於藝術的文章,並撰寫了《Subway Graffiti》,和1989年《Mass Transit Art》。

斯圖爾特還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。Stuart)在耶魯大學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,還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建築,並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、紐約大學藝術學士學位。斯圖爾特曾在著名的機構任教,例如庫珀聯盟,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藝術學院。他曾擔任庫珀聯盟和印第安納州立大學藝術系主任,以及羅德島設計學院教務長兼副校長。

經典攝影集 Graffiti Kings




JON NAAR

喬 那爾 (1920-2017)


Joe Naar於1920年出生於倫敦,十五歲時就從高中畢業,因為年齡關係他無法在英國上大學。

越過英吉利海峽在巴黎大學學習法語,在維也納大學學習德語。在這一點上,他還尚未對攝影產生特別的興趣,但他的藝術和設計敏感性是受到巴黎人,尤其是Brassaï街頭攝影的影響。在二戰爆發時從事情報工作,穿越了中東和義大利。戰後以少校軍階退伍,移居紐約並取得美國國籍。

在十五年間Naar從事了醫學刊物編輯以及營銷工作,1965年開始了自己的職業攝影生涯。

他對攝影的天賦在40多歲之後才受到世人的關注,他當時最得人知的系列作品是年輕的Andy Warhol,躺在他「銀工廠」中間紅色的沙發上

到1970年代,Naar的攝影已經在業界享有名氣,正把精力投入到各種客戶的案件中1972年,Jon Naar受到委託,在紐約市的塗鴉現場拍攝一本書,便是與普立茲獎得主諾曼·梅勒(Norman Mailer)合著的經典書籍「The Faith of graffit」塗鴉的信念(英國書名“ Watching My Name Go By”)。

Naar曾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生活過,並且一直在慕尼黑,巴黎,柏林和倫敦為雜誌拍攝街頭文化。在第一次參與這項任務時,他乘坐地鐵前往哈林區。當月台上的青少年向他詢問他的相機時,他告訴他們他正在寫一本關於塗鴉的書,才知道這些孩子就是塗鴉寫手,他們花了10天的時間帶Naar參觀了這座城市。納爾(Naar)可說是首位記錄塗鴉文化的專業攝影師。

收錄於the faith of graffiti經典的照片

普立茲獎得主諾曼·梅勒(Norman Mailer)受聘為該書撰寫文字。Naar與Mailer和和當時的開創先鋒塗鴉者CAY 161和JUNIOR 161等人共同經歷塗鴉生活。

這本書分析了塗鴉人的信念、行為,以及政府與民眾對塗鴉的不理解造成恐懼等等,這本具有爭議的書成為後來塗鴉藝術家的聖經。Naar見證了塗鴉最黃金的年代,這個系列讓他在2007年再出版了「The Birth of graffiti」,其中包含130以前從未出版過的照片。

Naar的生涯多采多姿,後來成為紐約大都會太陽能學會的會長,擔任了兩年的副主任。
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可再生能源計劃。作為顧問,曾與NRDC(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)和SELCO(印度太陽能電燈公司)合作。 

在2009年,Stussy與Jon Naar合作聯名T-shirt 採用了在塗鴉信念一書非常經典的幾張照片。





本篇介紹在塗鴉,或是Hiphop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影像紀錄者,不一定本身就是Hiphop族群,或是本身從事塗鴉。甚至都不一定只有「攝影」這項專業。

甚至塗鴉誕生的年代,他們已步入中年,才去接觸塗鴉寫手,進而了解這些年輕人的生活。

他們之所以如此受到圈內尊敬,除了這些攝影師幫他們拍下這些別具意義的作品和記錄之外,他們不像一般媒體,只報導大眾對於塗鴉認知所謂破壞、竊盜的那一面,而是真實的和塗鴉寫手相處,並參與塗鴉過程。就如Style Wars這部紀錄片,除了忠實呈現政府當局、民眾對於塗鴉的看法之外,更多記錄著塗鴉人以及他們生活和價值觀。

感謝這些斜槓OG的影像紀錄,我們今天才得以抓住這個文化的根。在70-80年代,塗鴉的作品照片要被保存,除了硬體上的限制,不像現在手機就能照相和錄影那麼容易,也有可能隨時被蓋圖或是被政府清理。

塗鴉永遠都是要和環境結合,塗鴉的圖案本身或許能夠再被重現和致敬,但當下那個年代的周遭環境,市容,整個場景都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,幸虧有這些影像紀錄能將它們保存下來。



(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,正好介紹的其中一位攝影師James Prigoff於高齡93歲辭世,願他安息。)
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