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


Darryl McCray,a.k.a “CORNBREAD” 為Hiphop文化之幕後先驅之一,他早在1967年的費城就把名字簽到牆上,但他萬萬沒想到這種行為會成為擴展到全世界的街頭文化, 不可小看這個男人對世界的影響力。

“首次塗鴉是我十歲那年在少年院的大廳,我的名字來自廚師“Swanson”先生,他應該覺得我是個白目,因為我跑到廚房硬要說他菜單上有玉米麵包,他真的被這屢次的行為惹惱了,有天他抓著我的衣服把我扔向輔導員並說:”叫這玉米麵包(Cornbread)滾出我的廚房,他是個屁塞仔!” ,從此之後大家都拿這名字來取笑我,但我不那麼想,我喜歡這個名字。

當我回到我的單位上,我開始把”Cornbread”這名字寫在我的衣服後頭,而大家也用這名字來稱呼我,我開始在少年院四周、書上、房間、會客室、每個角落寫下這個名字,現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誰了!

我也受到粉多幫派份子的尊敬,因為我會幫他們寫情書給女友。後來我被招待到他們社區,一起喝酒。之後他們會讓我在他們的勢力範圍Write,這就是我在1967年開始在街頭塗鴉的經過。

image

在這之後我在學校遇見一位叫”Cynthia”的女孩,我超喜歡她,我每天都從學校走到他家因為我想成為她男友,於是我開始在社區四周寫下”Cornbread loves Cynthia”,但他不知道”Cornbread”和我是同一人,他只知道我叫”Darryl”,得知這點讓我心頭一震,因為”Cornbread”似乎比起我本人更能引起她的注意。

幾個月後的某天,她發現了我的課本上寫著”Cornbread loves Cynthia”,她總算意識到了我是誰。

我們墜入情網,但當時我們還年輕,他的父母並不同意這樁事,他們認為我只是個來自街頭,只能求得獨善其身的小屁孩,他們認為自己女兒能有更好的選擇。於是我們結束了這段短暫的關係。

當她轉到其他學校並搬離我們社區,我也停止再寫”Cornbread loves Cynthia”了,我又開始寫著”Cornbread”,我還是時常見到Cynthia,她依然是我很好的朋友。



最後:塗鴉傳遍世界各地



在塗鴉行動兩年後,我成為了世界首位現代塗鴉藝術家,在我之前是沒人真正的把名字寫在牆上,1969年時,我看見了其它人的名字出現在牆上,他們想做我之前做過的那種臭事,因為當時的我出現在報紙、電台、雜誌,我受到很多媒體的宣傳,那些傢伙心想「如果你光靠在牆上寫名字就能這樣,那我們也行!」,於是下一年成千上萬的人加入了Wall writer的行列。到了1972年已經有數以萬計的Writers! 這現象從費城傳到紐約、再傳到芝加哥。

–我真的很在意有人謠傳我被槍殺的這檔事,那天的確有人掛掉,但其實那個人是我朋友”Cornelius”,大家都叫他”Corn for short”,當他在街頭腦袋開花時,人們圍著高喊”Corn got shot, Corn is DEAD!!“,這趴被現場的記者聽到,便以為那是我。(註:於是Cornbread已死的消息便被刊在頭版),我知道接下來不做些什麼特別的事,我的名字將會像那傢伙一樣被埋葬。

之後我闖入了費城動物園,噴了”Cornbread Lives”的字樣在大象上,還不止這樣,我還寫在警車上,水稻車上,30層樓高的摩天樓,以及Jackson 5的私家噴射機。–我十七歲時停止了在牆上的創作,當時我已經幹這事幹了七年,我不知道這一切會像野火般蔓延,之後我的人生耗在毒品上好幾年,那期間,我的兒子遭到殺害,我親眼目擊兩個傢伙讓我兒子腦袋開花,這事使我更加消沉,更加沉浸在毒品中,我無法面對我的人生”到底是怎麼回事啊”的現實,一切使我越陷越深。 

我的名聲一直大過於實際上的我,人們也許會說:你應該去好來烏的!,我實在是對我目前的行為走向感到尷尬,所以我停止對人們解釋我的這些鳥事,直到我意識到:再這樣下去我將死於毒癮!這時我開始想要去改變,我做了許多反省,我請求上帝的幫助,我問祂:為什麼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!然後我聽到一個聲音在我耳邊傳出:「Clean yourself for 30 days」我真的去戒毒所報到,住了30天,並Clean的出來,這一切是四年前的事了,我也從此不再回頭。

image

 Darrly McCray現在在費城成為了一名社工。

–完

後記:雖然Cornbread帶起了這股風潮,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大富大貴,或是聲名遠播,他的生涯很早就結束了,塗鴉也只停留在Tag的形式。

他留下了他的故事,在塗鴉人的傳說中。

原文:
http://www.theoriginators.com/cornbread-the-1st-graffiti-writer-words-by-david-cane/

探索更多來自 Mess-age Taiwan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