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翻譯]泡泡字先驅 Phase2

image

    我們所謂的先驅,是指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和做法,並擁抱未知的結果。付出這些代價只為了換得一個重要的東西——創造性。
 
     當塗鴉文化的中心,在70年代從費城傳到紐約的華盛頓高地之後,街頭藝術史上傳奇的章節便就此展開。其中,代表著這個時代的玩家是PHASE 2,Bronx塗鴉傳奇。他的TAG由來,是與他和他的朋友們一起組織了一個派對。這個派對非常成功,他們決定要不停的接著辦下去,並命名它第二階段(Phase 2)。

    直到今天,他也不記得為何如此堅持這個名字,他將其作為自己的綽號,並開始簽上PHASE 2這個名字。

image

<Phase 2 – Graffiti #1, image via wikiart.org>

Phase 2 名聲崛起,席捲街頭。

    出身於布朗克斯,美國人口密度第三大的區域,這位藝術家本名稱作Loony Wood。

     來自DeWitt Clinton高中,一個早期塗鴉人的培養皿,寫手的溫室。在學校對面有間咖啡甜甜圈店,70年代初期那些惡名昭彰的藝術家們會在這邊聚會、廝混。這也是149街和大廣場地鐵站的一個交叉點,在那裡他們可以看到IRT線被Tag的火車經過。那個地方對塗鴉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它成為了一個大量塗鴉人的聚集處。PHASE 2 成為了那個時期的一名風格先驅,他影響了數以千計在149以及大廣場車站,(寫手)長凳上那些有抱負的塗鴉人。他了解,許多城市裡的弱勢青少年,Taggin(簽名)在顯眼的車上是他們唯一表達存在的方式。

    這些年輕人開始塗鴉,是以想要把自己的的名字秀在最顯眼的地方為出發點,而不是到惡意破壞的慾望,但要互相尊重彼此,才會受到其他玩家們的讚譽。

     要給這場“藝術冒險”起個名字的話,Phase 2向來都推崇“ style writing ”這個詞來代表塗鴉。因為大多數人會因為這個詞,而聯想到這些正從紐約市的地鐵傳播出去,涵蓋整個公共場合的塗寫是個”藝術”形式。而塗鴉現今常用的Graffiti一詞,是從意大利語起源,意思是亂寫或刮痕這種負面含義(由媒體率先使用這個詞)。Phase 2將極力反對這一用語使用在他的塗鴉作品 (請稱呼它為Style Writing!)

image

<Phase 2 – Graffiti #2, photo credits Robert E. Mates and Paul Katz> 

音樂玩家

     起初,PHASE 2似乎更熱衷於音樂,因為他是一個早期的Bboy以及Breaking的先鋒。他看到這個舞風時,便認為這是個超越極限的酷玩意。 而他實際上也是一名DJ,當時一些街頭的大名都還沒有崛起。他雖然沒有在音樂的領域裡為自己命名,但卻是名聲不錯。

    他被他的鄰居——知名的Thomas Lee aka Lee 163d(163d是在當時的TAG通常還會加入街道號碼的年代。改天再來談談LEE)介紹進入了塗鴉的世界,而這個世界讓他投入了整個生活,並將自己的創作做完全融入到城市之中。Phase 2 和Lee從小一起長大,所以自然而然地就組了個團。當時,線上不超過20人在做塗鴉,所以大家很快的就關注他們,開始學習他們塗鴉的方法。Phase 2被認為是第一代與地鐵塗鴉藝術運動的先鋒寫手,並與70年代初期的Hiphop文化交織在一起。他也幫當時勢力龐大的Hiphop先驅DJ Kool Herc 以及 Grand Master Flash設計過海報傳單.

image

PHASE 2所設計的派對海報。(是不是看到The Get Down影集中的畫面了呢?)

image

這些經典的派對海報都是出於PHASE 2之手。

「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,還沒有超過二十人做!」

image

<Phase 2 – Graffiti #3, image via wikiart.org>

泡泡字,以及解構風格!

      PHASE 2最聞名的便是開拓了稱為“Bubble Letters”(泡泡字)的字體,並將它延伸出許多的變化。它也叫做Softies,這種字體被用在最早期的地鐵Piece塗鴉,這個素材可以說是給了塗鴉界很大的靈感,後期才有那麼多形式的發展。NY FAT粗噴頭、完整的Piece、以及剛剛提到的Softies,當時這些風格都是來自Bronx,所以很多Writer時常奔向Bronx,去看Bronx到Manhattan的火車上自己的大作。許多現代的塗鴉創作者,其實都是循著PHASE 2當時所創造出來的基礎之下去創作的。

image

<Bubble Lettrs 1983>


     隨著時間經過,他的風格變得更加複雜-他加入了象形文字以及抽象的書法概念。PHASE 2創建了新的風格——解構字體,將其轉變成粗硬線條,元素融入了第三隻眼、喇叭、電鑽、尖山、埃及法老、和狗等等。當時有些人說PHASE 2是唯一個能畫自己的名字十次,可以做出十種完全不同的組合的塗鴉者。1972年以來,PHASE 2是UGA(United Graffiti Artists)的創始成員之一。他也是Bronx早期名團INDs Crew的團長,以及Brooklyn團體Ex-Vandals在Bronx的分支領導。

image
image

<解構風格作品,1985>

    從1984年到1994年,他與David Schmidlapp合作了第一個噴漆藝術的獨立刊物——IGTime。合作中PHASE 2發表內容的領域,大致上是較為地下的塗鴉,研究和解釋噴漆藝術領域的演變和發展。

image
image

第一個塗鴉刊物<IGT>



     2010年,PHASE2畫了70年代的功夫明星在Wynwood(邁阿密塗鴉特區,可以點連結進入)的門。他表示由於他十分迷戀亞洲的動作電影,便由這個作品來致敬。Angela Mao(台灣出身的茅瑛,是香港電影的第一女打星),劉家輝、狄龍或洪金寶,觀眾從這些演員的臉上,相映出了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,一束指引方向的光芒。這啟發他的生活,尋找自己的內在力量。

image
image
image
image

(註:Bubble Letters,中譯是泡泡字,而台灣早期會把Throwup的作品,口語的翻譯成泡泡字,。後來久而久之便出現了有人會解讀成Throwup完全等於泡泡字的誤會。但Throwup是形式,泡泡字是風格。Bubble Letter也能做成完整的PIECE,Throwup也不全然是泡泡字的造型。)

一個真正的先鋒

勢不可擋的創造力,PHASE 2永遠地改變了塗鴉以及藝術界。他隨手的字體,給了整個世代塗鴉人許多的靈感基礎。他在做塗鴉的時候是在於piece這個概念出現以前,為了後來的玩家鋪了這條路。

Phase 2 目前生活以及持續創作於紐約。

image

(2020/3)補充:Phase2已於2019年12月逝世🙏


資料來源:Wildwalls藝術家檔案  Wynwood官網

聯絡我們 : messagetaiwan@gmail.com

Instagram : mess_age_taiwan

Facebook : Mess-Age

「messagetaiwan」的個人頭像

Posted by

「[翻譯]泡泡字先驅 Phase2」 有一則迴響

  1. […] 某天,Mr.Mean跟我說,要帶我去見一個人。我們上了火車,去Bronx,幹了一些事情,然後,Mean敲了某人的門,當那個傢伙出來之後Mean跟我說:「Yo!這是Phase2」,當時還是Super Toy的我,還不知道Phase2是誰,我還不知道Mean企圖帶我進步,在我開始塗鴉大概一年之後,我已經開始和一些Writer們混,做了更多研究,並且問了很多問題,聽了很多寫手的分享,我才意識到當時他帶我去見塗鴉界的上帝,而我卻毫無意識.. Phase2 Rest in paint 🙏 <Phase文章回顧> […]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